close

我很好奇,其他人在看完一本書後寫閱後感的時候,會不會需要再次翻閱那本書,以便能夠寫得更詳細更精確呢?或就只是純粹的把當下的一些些感覺寫下,就好了?

前陣子,再寫完藤井樹的《六弄咖啡館》的閱後感之後又接著看了他的《寂寞之歌》和《暮水街的三月十一號》這兩本。可是一直沒有繼續寫閱後報告。因為一直擔心自己沒辦法在沒有得參考的情況之下完整的寫出自己對這兩本書的感覺。

日繼夜、夜繼日,始終沒有機會好好的把書拿出來,再好好的寫下自己的感覺。

 

是的,我就是這樣一個喜歡給自己和別人設下完美標準的人,結果卻是難為了自己,為難了別人。因為種種的標準,常常搞得自己沒辦法開始,始終在原地踏步。

 

現在,在這樣一個空閒的晚上,坐在嘛嘛檔裡,我決定開始寫,《寂寞之歌》的閱後感。即使在經過這麼久的一段時間,書當中的細節和種種的感動都已經的淡去了。即使我也沒有把書隨身帶著供我參考。

基本上,看完《寂寞之歌》後,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想罵“幹,怎麼會有人能夠把寂寞寫得那麼的貼切!”

寂寞是一種心情,是一種情緒。一個人不代表寂寞。寂寞來的時候,那種心情是周遭的人無法體會的。寂寞是個人的。當你跟別人說你的寂寞,或許他曾經也有過那一種心情,但是在當下,他還是無法分享你的寂寞。因為他所感受到的寂寞,是他自己的。不是你分享給他的。

看《寂寞之歌》時,我一直回想起每個我曾經歷過的寂寞。每一個故事,都像是曾經我的心情。所以我很佩服他,因為他的故事,會引起人的共鳴,即使寂寞是無法分享的。

 

我記得之前讀完《寂寞之歌》時,我覺得部份的故事情節和《六弄咖啡館》很相似。或許是筆者本身的經歷經過些許的修飾。這樣一來,反而常常讓我想起在《六弄》這本書的自序裡的一個小故事。這故事是筆者寫關於如何萌起要寫《六弄咖啡館》這故事的起因。是關於一個人在被人從高樓往下丟(我已經忘了是幾層樓了)時,全身的血管因為過度的用力的緊繃而導致全數爆裂,事後補了上百針(我也忘了是幾百針了)的這樣一件事。留下深刻印象,是因為我無法完全的去想像,在墜樓過程中全身血管爆裂的情況是怎麼一回事。但那應該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在事情發生的時候,內心裡所感受到的恐懼和完全屬於一個人在經歷的寂寞,是當時候或者事後,都無法跟人分享的。那是一種完全屬於自己的絕望,無助。試著想像,在往下墜落的過程中,時間和世界是靜止的,只剩下風速在耳邊颼颼而過,眼前的事物是慢速度的在擴大中,直到地面在一瞬間完全覆蓋視線,接下來的事情會是怎樣的呢?聽得到自己骨頭碎裂的聲音嗎?或血液疾噴而出的聲音?看得見眼前的一切在瞬間變成一片漆黑嗎?或是一片強烈到無法睜開眼睛的白色?

那時候,腦裡應該想著甚麼事情呢?是回想過去的片斷嗎?還是緊接下來將發生的事情?你能夠想像嗎?我,沒辦法。

那種寂寞的恐懼,巨大得可以讓全身的血管自行爆裂。即使事後能夠被補救痊癒,身體還是會留下記憶。是的,寂寞可怕的地方就是,即使痊癒了,你的心你的身體你的一切都還是記得那曾經寂寞的感覺,只能隱藏,無法擺脫。只能祈禱,不會有人再次掀開傷疤。

 

往下墜的快感,或許,只有喜歡玩自由落體的人,能夠體會。我,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eepy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